供销药材通为您提供最新的药材资讯和全面的药材信息豪资随配,全面展现中药材行业信息动态与趋势。本篇文章重点关注:中医药、数智中医药、中医药服务
“以前挂错科、等半天还耽误事,现在和手机里的‘数字医生’聊10秒,就知道就诊该看哪个科,还能提前填好病史。太方便了。”北京市民李女士拿着手机里的预约单,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大厅。这一幕,正是数智技术与中医药碰撞出的民生新图景。
9月10~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在服贸会现场,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数智技术与中医药碰撞出的火花,从三甲医院的AI智能导诊方案,到中医智能大模型,再到已初步走进社区的移动智能检测设备,曾经“看中医难、找名医更难”的老问题,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得以解决,“精准、省时、省心”正逐步成为百姓寻医问药的新场景。
把名医经验装进手机里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展区,“广医・岐智”大模型的演示让不少观众驻足。患者只需在该院手机小程序或公众服务号上预约挂号,就能通过该模型的AI预问诊功能提前完善个人信息,不仅可以详细描述自身症状,还能将外院的化验单等资料拍照上传。68岁的张大爷说:“以前每次去医院就诊,都得一遍遍跟医生说对什么药过敏,有时候记不清细节,还得给儿女打电话,有了这个大模型就方便多了。”展区内,以“广医・岐智”大模型为内核的AI自助诊室也吸引不少市民体验。
展开剩余80%这个被医生们称为“中医超强大脑”的系统,背后是广安门医院70年的名医积淀。该系统汇聚407万个临床病例数据,构建起涵盖9类、1400万条记录的中医临床知识库,相当于把医院历代名医“脑子里的经验”,以数字化形式全部装进计算机。
市民李先生最近胃痛复发,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室的号。展区内,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打开广安门医院小程序豪资随配,用“广医・岐智”AI智能导诊功能语音问诊:“饭后胃疼还反酸,有时服药后会缓解,但一停药疼痛又犯了。”系统立刻提示他“可能是脾胃虚寒型胃痛”,推荐挂脾胃病科,还弹出预问诊表,让他填写“是否有高血压”“是否吃过中药”等信息。
“自上线以来,AI智能导诊访问量已经达到11.3万余次,已生成预问诊记录2.5万余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广医・岐智”最核心的能力是“懂中医的辨证逻辑”,它不是简单匹配症状和科室,而是像中医一样“问细节”。如用户说“头疼”,它会追问“是前额疼还是两侧疼?怕不怕风?有没有恶心?”再根据回答判断是“风寒头痛”还是“肝阳上亢”,依此推荐对应的科室和诊疗方向。
据了解,AI智能导诊和预问诊功能上线后,患者的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近三成,就医满意度显著提升。“就像有个贴身‘就医管家’,贴心又省心。”不少市民这样评价。
此外,广安门医院已和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等6家医联体单位共同成立“广医・岐智”大模型智能体联盟,充分发挥自身在数据资源、算力支撑、算法研发及顶尖临床科研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实现跨机构、跨层级全面辐射,加速区域中医诊疗能力的智慧化跃升,让优质中医资源真正实现“下沉共享、普惠民生”。
中医智能检测“快、准、近”
“您把舌头伸出来,对着机器的镜头,保持几秒就能出结果。”在服贸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展区,工作人员正指导72岁的王奶奶使用一台白色的中医智能诊疗设备。
展区另一侧的“家庭健康机器人”,让“居家中医管家”的设想变得触手可及。这台机器人约为平板电脑大小豪资随配,通体白色,配有触摸屏和摄像头,可通过语音交互与用户沟通。
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智能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与“家庭健康机器人”。其中,“中医智能诊疗系统”集成了暗箱舌诊和智能问诊等核心功能。暗箱舌诊功能的“厉害之处”藏在细节里。该系统配备6500K的LED光源,与自然光几乎一致,能准确还原舌色,不会因光线问题导致判断偏差。双相机几何投影技术0.15秒即可识别舌象,比人工观察更加精准。同时,系统还具备智能问诊功能,可与患者进行多轮交互问答。“家庭健康机器人”可在家中通过触控屏与蓝牙音箱实现交互,提供健康检测、数据分析、中医文化课程等综合服务。
“大医金匮”中医药大模型作为二者的“智慧内核”,其大语言模型与多轮问诊系统集中体现了技术实力,构建了“一云三端N场景”的产品应用体系。
“大医金匮”的底气来自海量权威数据支撑,整合了1500余部中医药典籍、10万多例临床真实案例与100份诊疗指南,已覆盖中医临床诊疗、养生调理、中医教育、中药研发等应用场景,为中医智能问诊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大医金匮”创新性采用“大决策+小推理”的模型协同架构,基于自研的中医辨证论治算法,打破传统AI“答完即止”的局限,通过多轮引导对话模拟真实医患交互场景,能根据用户每次回答动态调整辨证逻辑,最终实现精准的个体辨证分析与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例如,王奶奶通过“中医智能诊疗设备”完成舌诊后,智能诊疗系统即刻联动模型生成报告: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舌边齿痕,辨证为“轻度脾虚湿盛”。不仅推荐“山药茯苓粥”等食疗方,还提供导医导诊、在线问诊服务,这样的“检测+指导+导诊”闭环,正是模型“快、准、近”优势的直观体现。
让看不见的经络可交互、可感知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论述,如今在服贸会北京数智中医产业发展研究院展区,正通过数智技术变得具象化。
“我最近总感觉腰酸,晚上还会失眠,想调理但又觉得中药苦。”28岁的互联网公司职员李女士因常年久坐的工作习惯,患上了轻度腰肌劳损,对中药苦味的抗拒,让她迟迟未进行调理。展区工作人员引导她尝试研究院研制的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
除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外,研究院及其合作单位研发的多款数字中医生态核心产品集体亮相服贸会。经穴可视化MR(混合现实)系统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经络立体可视化,使看不见的经络变得可交互、可感知;中医四诊仪+肥胖专病系统、红外面部检测机器人、居家健康大模型等产品,共同构建起临床、居家、康复多场景应用的数字中医服务体系,“智慧中医”正在进入系统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悉,北京数智中医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以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和朝阳区支持下,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同仁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机构与企业共同发起的、以促进数智中医产业发展为宗旨的创新联合体。
研究院通过“六大中心”全产业要素建设,贯通核心技术、临床验证、检测、注册、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渠道拓展等关键环节,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生态新格局,助力首都数智中医药产业集群与国际创新高地建设。
未来研究院将围绕“打造开放共享的行业服务平台,构建数智中医全产业生态链”的目标,从专业诊疗到家庭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到“治未病”预防,产品将覆盖健康需求的全场景,让中医智慧通过数智技术走进每一个家庭。
本文由供销药材通小编整理转载于中国中医药报豪资随配,如有异议请联系平台客服,谢谢!
发布于:辽宁省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